福寿螺为腹足纲、中腹足目、瓶螺科、瓶螺属的两栖淡水软体动物。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,1981年福寿螺作为一种食用经济动物被引入我国广东省中山市。2000年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。2003年,原国家环保总局将其列入《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》,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。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将其列入《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》。目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海南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苏、重庆、上海、四川等省市。
一、主要识别特征
螺壳:外观与田螺相似,但螺旋部较平而短促,成螺有4~7个螺层;第一螺层较大,高度占螺层总高的70%左右;外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,有棕色、黄褐色、黑色、黑绿色等,有光泽和若干条深色细纵纹;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,头部具触角2对,前触角较短,后触角长,伸展后可超过螺体的长度;螺体左边有一条肺吸管,起辅助呼吸的作用。
卵块:福寿螺多于夜间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产卵,如茎秆、沟壁、墙壁、田埂、杂草等;卵粒呈圆球形,初生时为鲜红色,直径约2~3毫米,由产卵母螺分泌的透明胶质黏液黏附在一起,形成一个长条形或椭圆形、有多层垒叠的卵块,卵块长2~3厘米、宽1厘米左右;1~2天后透明胶质黏液干燥固化成为白色物质,卵块变成粉红色,卵壳变得硬且脆;5~7天后当螺卵变暗红或灰白色时,显示螺卵开始孵化。
二、主要危害
福寿螺的主要危害包括:(1)对水稻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,我国南方每年大约有上百万公顷的水稻遭受福寿螺不同程度的危害。除水稻外,福寿螺对水生作物和蔬菜也有较大危害。(2)竞争和取食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,福寿螺与本地螺类产生竞争,导致本地物种减少或消失;福寿螺食性杂,可取食大型水生植物、浮游藻类、附着性浮游生物、无机及有机碎屑等,干扰或改变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,影响生态系统功能。(3)影响水体环境。福寿螺排泄量很大,会导致水体氨氮、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含量上升,溶解氧含量下降、改变水体理化性质和水体微生物含量,影响生态系统功能。福寿螺大量摄食沉水植物,削弱水体自净能力,破坏生态系统结构,造成水质退化。(4)影响人民健康,福寿螺是引起人类嗜酸性脑膜炎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,如果烹煮温度不够,可能引起嗜酸性脑膜炎群体发病事件。(5)破坏水体景观。福寿螺产卵于景观植物、沟渠坡岸、桥涵建筑之上,颜色红、密度高、时间长,引发居民和游客的心理不适,成为城市水体、旅游景点的投诉重点。
三、主要防控策略与措施
(一)防控策略
加强检疫控制。福寿螺未发生区需重点关注从福寿螺发生区引入的水生植物、水产饲料等,仔细检查附着的幼螺和螺卵,及时发现并处置,避免因人为引入导致福寿螺的传入和扩散。
加强监测预警。福寿螺发生区需密切关注福寿螺蔓延扩散动态,建立健全福寿螺监测预警体系,加强日常监管。对于水稻主产区,加大调查密度和频次,开展定点定人定田监测,全面掌握福寿螺发生面积、密度、螺卵数量等,及时发现上报相关信息,科学发布预警信息,宣传推广防控技术。
加强宣传培训。充分利用电视、报刊、网络、移动端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,普及福寿螺识别及防控知识,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防控工作,提高全社会对福寿螺的防控意识,构建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。组织农业管理人员和种植户,开展福寿螺的识别和防控技术培训,并进行田间操作示范。
(二)防控措施
采取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的方针,以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为主,必要时采取化学防治。
农业防治。(1)清淤。冬季兴修水利、整治河道、排水清淤、修整田埂、清除杂草,以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,降低其越冬存活率,减少冬后福寿螺基数。(2)旋耕。春耕整地是防除福寿螺的一个重要环节,通过使用机耕作业,降低福寿螺种群的基数,因为在旋耕机旋耕时,高速转动的耙刀可以击碎和碾坏螺体,进而消除部分藏匿在土壤中的福寿螺。(3)控灌。福寿螺属于水生、湿生动物,水位条件对其取食、交配与产卵等活动行为具有明显影响。因此,采取浅水勤灌,创造不利于福寿螺的生长环境,同时防止大水灌溉造成福寿螺随着水流传播。(4)晒田。适时排水晒田,降低幼螺存活率。(5)调整种植结构。在同一田块上,按季节有序地交替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,一般采用冬季种油菜,夏季种水稻。福寿螺在旱作期会因农田缺水,导致无合适生存环境,从而降低种群基数。
物理防治。(1)拦网拦截。农田进水口、出水口安装金属拦网,防止农田外面的福寿螺随灌溉水进入农田、防止农田内的福寿螺随水流入其他农田或沟渠。拦网的网孔10目以下效果更佳,同时注意定期清理拦网上的渣物,以防影响灌溉和排水。使用拦截装备,在灌溉水渠的入口和稻田进水口、出水口分别安装拦截设备,通过多重拦截阻止福寿螺随水进入农田,拦截设备由水流带动叶轮旋转产生机械能,从而驱动拦截网上的刮片自动清理树叶、泥块等杂物,防止堵塞网孔,减少了人工维护成本,确保灌溉顺畅。(2)木条(竹片)诱集产卵。田间插木条(竹片)引诱福寿螺产卵,每亩插30~35根,木条(竹片)露出水面高度50~60厘米。(3)人工捡拾。组织人员定期捡拾成螺和卵块,包括拦网、木条(竹片)处的成螺和卵块,田间稻株和杂草上的成螺和卵块,田埂边的成螺和卵块,然后集中填埋处理或将螺壳敲碎后饲喂鸡、鸭。
生物防治。(1)放鸭取食。根据鸭子大小在水稻插秧后7~20天开始放入稻田,水稻成熟前要及时收回田中成鸭,防止鸭采食快成熟的稻谷。在水稻收获后,将鸭群赶入稻田,轮番放养取食福寿螺,以减少稻田中越冬螺的数量。(2)投放青鱼、鲤鱼捕食。水稻返青后,每亩放养鱼种300~500尾,建议鱼种规格50~80尾/公斤。
化学防治。(1)广谱性药剂防控。6%四聚乙醛颗粒剂(密达),0.5千克/亩,田间均匀施撒或拌细土10千克左右施撒,或者70%杀螺胺粉剂,0.06千克/亩,兑水20升均匀喷雾。施药后田间保持水深3~4厘米。施药后7天禁止将稻田水排入沟渠、鱼塘等,同时施药后禁止稻田内放鸭。(2)肥药一体化防控。“肥药一体化”可将农药的药效和肥料的肥效统一起来,进而降低劳力成本和生产成本,碳酸氢铵在水稻种植上常作基肥使用,稻田移栽前施碳酸氢铵具有既施肥又杀螺的双重效果。(3)特异性药剂防控。对多款杀螺药剂进行比较,筛选出32%烟酰苯胺硫酸盐药剂,证实该药剂具有杀螺效率高,特异性强,对鱼虾等水生生物友好的特点。该药剂可广泛应用于稻田周边的水域,降低福寿螺基数。
资源化利用防控。集中收购农户捡拾到的福寿螺,将福寿螺螺肉制成干粉,做成水产和畜禽饲料,通过“以用促控”,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另外,还可以根据季节不同采取不同防控措施。对于冬季防控,可采用越冬生境干扰与螺源杀灭技术、水旱轮作技术。对于春季防控,可采用机耕整地技术、“肥药一体化”防控技术、灌溉阻断技术及拦截装备。对于夏季、秋季防控,可采用人工控螺技术、控灌晒田技术、养鸭控螺技术、资源化利用技术、药剂防控技术。
四、适宜区域
本技术适宜在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的普通农田及高标准农田(集中连片且完成了田埂硬化的农田)进行推广应用。
五、注意事项
1.根据实际情况,灵活选用综合防控技术中的几种或多种技术对福寿螺进行防控。
2.建议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安装上本技术中的拦截装备,以便更好地发挥拦截福寿螺的功效。
3.用药会造成水体环境污染,可能导致药物在稻谷中残留,因此稻田发生区应以农业、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,尽量不采用化学防治方法。
4.福寿螺防控不是一朝一夕、一蹴而就,应坚持持续发力、久久为功。
主办单位:海南省供销合作联社 承办单位:海南省供销社合作联社办公室 网站地图
琼ICP备11001363号-2 政府网站标识码:4600000019 琼公网安备:46000002000009号
开发维护: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:0898—65201692
提供信息或意见和建议。请惠赐E-mail至690490833@qq.com